楚雄州委编办深化五个重点领域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07 来源:楚雄州委编办 杨静 浏览次数: 【字体: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安排州委具体要求,楚雄州委编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际,不断深化重塑扶贫工作机构改革、农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民生领域编制资源配置改革等“五个重点领域”改革,助力楚雄州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深化重塑扶贫工作机构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将州、县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重组为乡村振兴局,作为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由农业农村局统一领导和管理,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建立健全党对乡村振兴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成立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调整充实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全州“三农”工作重心从决战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有效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二是深化农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增强乡村规范发展效力。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部署,进行总体设计、科学安排,分级实施、有序推进。全面梳理、规范和精简执法事项,将农业领域执法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职能归并,整合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统一执法。厘清层级职责,推进执法重心下移,重点强化县市级执法责任,提高监管执法效能。着力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改变以往执法力量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现象,切实增强乡村规范发展能力。

三是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聚集乡村治理合力。聚焦乡镇“责大权小”“小马拉大车”“看得见,管不着”等治理困境,持续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抓住禄丰市广通镇列为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及楚雄市东华镇、大过口乡和南华县龙川镇、雨露乡4个乡镇列为全省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试点机遇,紧盯改革试点目标,持续用力,不断优化乡镇资源配置,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简政放权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制定配套制度赋能乡镇发展,在全省乡镇首家成立行政审批局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在镇域内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制定《禄丰县广通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等“1+11”改革制度体系,全面构建增强镇党委领导力、政府执行力、干部创造力、村级自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体制机制。制定《楚雄州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7个改革配套制度,统筹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强化乡镇党委领导作用,构建更好服务群众组织架构和便民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乡镇权责清单及职责准入制度,为基层放权赋能;制定实施《优化村(社区)治理实施方案》,构建村(社区)、村民小组综合协同治理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村级末梢治理、精细治理、高效治理。同时,激发基层各类机构、组织在服务保障群众需求上有更大作为,聚集乡村治理合力。

四是深化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厚植乡村产业发展潜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部署要求,搭建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抢抓楚雄州被省委列为全省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工作唯一一个2021年度省级改革试点州机遇,按照“州做强、县做精、乡镇强速检”的思路,构建“州级以技术研发服务主导产业为主、县级以基本保障服务特色产业为主、乡镇以农产品食品安全速检为主”的州县乡一体化检验检测体系,把州级相关部门及10县市分散在发改、住建、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检验检测职能,实行“总体打包,统一整合”,逐步整合水务、林业、交通等行业的检验检测职能,组建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同时,建立以服务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的改革方向,构建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匹配的检测、科研、服务体系,以技术研发新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新突破,打造服务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着力推动检验检测技术研发与重点产业发展融合,建立重点农产品、重点产业检测量化协同服务机制,强化重点农产品、重点产业的本地原料与各地原材料的比较检测分析,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技术支撑。以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机构布局推动产业优化布局,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厚植乡村产业发展潜力。

五是深化民生领域编制资源配置改革,激发乡村人才振兴活力。加大编制统筹管理力度,制定出台《楚雄州事业机构编制创新挖潜办法(试行)》、《楚雄州州级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实行事业编制周转使用制度,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有力保障乡村基础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专项招聘编制保障,深入开展全州教育、卫生系统编制情况摸底统计,精准掌握编制缺口、制定编制保障计划,及时将省级下达的基础教育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专项招聘248名事业编制全部分配到基层,重点用于乡镇公办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高中和医院,实现编制资源向重点民生领域倾斜。通过优化民生领域编制资源配置,选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